發布時間:2023-11-10 來源:賽柏藍器械 作者:天之恒
內窺鏡市場規模正在快速擴大,國產設備占有率顯著提升。
01、內窺鏡企業最新經營情況出爐
▍開立:營收、凈利雙增長
2023年前三季度,開立實現營收14.68億元,同比增長17.31%;歸母凈利潤3.21億元,同比增長30.65%,繼續保持利潤增速高于收入增速的狀態。第三季度營收4.24億元,同比上升2.1%;歸母凈利潤約4756萬元,同比下降32.6%。
開立目前主要有超聲和內窺鏡兩部分業務,其中,超聲業務穩定增長,軟鏡設備業務實現較快增長,兩條產品線的增長均符合公司預期。
對于今年第三季度的業績變動,開立指出,第三季度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收入基本持平,而公司外科團隊支出以及差旅費用等銷售費用增加,導致凈利潤有所下滑。此外,三季度屬于公司全年的淡季,四季度收入占比歷來較高,隨著外部環境因素逐漸好轉,將努力完成年初制定的全年目標。
海外市場方面,開立海外銷售覆蓋接近130個國家或地區,從地域看,歐洲、南美地區的銷售占比相對較高。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外業務平穩增長,開立預計今后海外業務仍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澳華:軟鏡業務快速擴張,凈利增長426.53%
2023年前三季度收入4.29億元,同比增長52.65%;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519萬元,同比增長426.53%。研發投入1.06億元,占營收的24.75%。
第三季度收入約1億3951萬元,同比增長2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710.8萬元,同比增長102.23%。三季度的銷售費用是5467萬元,研發費用是3649萬元。相較去年同期銷售和研發都在加大投入。
澳華內鏡目前的業務聚焦在軟性內鏡領域,并且當前階段暫無向其他領域拓展的計劃。其中,細鏡業務處于導入階段,預計后續能進一步增加公司整體收入增長的確定性。
海外業務方面,當前主要是靠多產品、多品類銷售來驅動高速增長,已進入德國、英國、韓國等發達國家。未來將深耕歐洲渠道,同時在歐洲地區復制慕尼黑子公司的服務和維修模式。
▍海泰新光:內窺鏡銷售翻番
海泰新光2023第三季度營收1.08億元,同比下降24.4%;歸母凈利潤2886萬元,同比下降51.9%。業績變動原因方面,去年第三季度基數較高,去年美國客戶為新品備貨鏡體,鏡體發貨很多;今年客戶新系統延遲上市,導致第三季度鏡體發貨數量下降。同時,去年第三季度匯兌損益相比今年要高。
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3.76億元,同比增長10.77%,主要是醫用內窺鏡產品銷售的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1.18億元,同比下降15.5%。主營業務毛利率64.4%,和往年基本持平。凈利潤下降,主要受到股權支付和聯營企業投資損失影響比較大。剔除這兩部分因素影響,公司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
海泰新光主營業務包括醫用內窺鏡器械和光學產品兩部分,內窺鏡產品前三季度國內銷售表現亮眼,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00%。
目前海外收入占比高于國內,2023前三季度國外銷售占比69%。其中,國外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國內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9%,國內銷售增速高于國外。
02、賽道升溫,國產內窺鏡開足馬力
醫用內窺鏡可分為軟鏡和硬鏡。
軟鏡主要用于診斷篩查,由人體天然腔道深入體內,鏡體較長且需具備一定柔性,產品包括胃鏡、腸鏡、支氣管鏡等,應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科室。以奧林巴斯、富士膠片、賓得醫療為代表的日系企業在該領域實力強勁,在全球和國內市場均占據很高份額。
硬鏡在微創外科手術中應用較多,產品包括腹腔鏡、胸腔鏡、關節鏡等,應用于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卡爾史托斯、史賽克和奧林巴斯等企業處于領先地位。
整體來看,國內內窺鏡市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安信證券研究報告測算,招采端口徑下,我國整體內鏡設備(軟鏡+硬鏡)市場規模2022年估計達到約172億元,同比增長46%,2023H1估計達到約83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9%,維持快速增長。
外資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幾乎壟斷了內窺鏡市場,產品得到等級醫院的充分認可。不過,近年來國內企業在內窺鏡賽道持續發力,市場份額顯著提升。
上述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硬鏡市場外資企業份額合計約為52.17%,國產企業份額合計為34.27%;2023H1,外資企業份額合計為46.03%,近3年累計降幅達到26.89pct,國產企業份額合計為40.57%,近3年累計提升幅度達到29.42pct。
而軟鏡市場則相對集中,2022年奧林巴斯、富士、賓得在國內的占有率共為77.82%,其中消化內鏡達到約85%;2023H1,合計市場份額達70.45%,近3年累計下降約16pct,其中消化內鏡合計市場份額達到82%,近3年累計下降約8.4pct。
營商環境的變化以及國產市場內發動力的提升,刺激著跨國企業在華發展戰略的迭代。今年以來,奧林巴斯、賓得等內窺鏡相關企業紛紛宣布在華投資建廠。除較早布局的跨國企業以及的一批老牌國產企業外,近年來一些新的企業加入到了賽道競爭中,資本端對于內窺鏡賽道的投資也相對活躍。
在激烈的行業較量之中,擁有硬核產品和研發實力的企業仍會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