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6 來源:賽柏藍器械 作者:
基層醫療市場,設備“升級換新”潮來襲。
01
三年行動方案公布
基層醫療重點方向確定
1月2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實施“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三年行動的通知》(完整附文末),基層醫療器械市場再迎新風口。
通知指出,到2025年,服務人口超過1萬人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達到能力標準,全國達到推薦標準的機構達到20%以上,其中東、中、西部省份分別達到30%、20%和10%以上;服務人口不足1萬人或機構人員少于10人的,對照標準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全國每年新增社區醫院500個以上,力爭到2025年全國累計建成社區醫院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比例達到30%以上。
近年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國家文件中被反復提到。基于廣闊的覆蓋人群,當基層的醫療能力建設逐步升級,其背后的龐大市場潛力也將得到釋放。本次通知公布了基層未來三年的重點發展任務,其中多條與醫療器械配置直接掛鉤。
通知明確指出,規范開展能力提升和社區醫院建設。2023年,全國達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的機構比例達到70%以上,其中東、中、西部省份分別達到85%、60%和40%以上。
重點支持建設一批中心衛生院。根據鄉村形態發展變化,考慮人口分布、區域位置、交通條件、就醫流向等因素,在東部中部地區人口超過30萬、西部地區人口超過20萬的縣(市)中,在縣城之外選建1-2個已達到推薦標準、床位原則上不低于50張或者達到縣醫院床位數的1/10、具有一定輻射和帶動能力的中心衛生院,重點加強基礎設施、人才隊伍、急診急救、臨床專科、特色科室、設備配備、住院床位等建設,有條件的達到二級醫院水平。
針對社區醫院和中心衛生院的設備配置,去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23版)》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23版)》,評價采用A、B、C、D四檔表達。
各檔分別設有不同的設備配置要求,涵蓋了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血凝儀、生物安全柜、十二導聯心電圖機、空氣消毒機、麻醉機、呼吸機胃鏡或CT等大批設備。詳細見《國家衛健委發布,全國基層設備配置要求》。
本次通知還提到,要加強基層衛生人員配備和培訓。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居民需要和社區醫院建設情況,配齊全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口腔、中醫、護理、藥學、檢驗、影像、康復、精神衛生防治、心理健康、公共衛生等各類適宜人才。
此外,補齊醫療應急和傳染病應對及兒科等短板。提升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急救和轉診轉運能力,與當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統籌銜接,原則上每個機構至少配備1輛救護車,建設緊急醫學救援站點。
02
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
2025年遠程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鄉鎮、社區
通知指出,將開展三年行動工作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城市醫療集團建設、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等工作有機銜接,做到相向而行,相互促進。
伴隨醫改深入,縣級醫院的職能和角色變得更加多元,其肩負著承上啟下的角色,對所在地基層醫療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去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
去年年底,國家衛健委等10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
其中提到: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為單位全面推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到2025年底,縣域醫共體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力爭全國90%以上的縣(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財物統一管理、權責清晰、運行高效、分工協作、服務連續、信息共享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到2027年,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基本實現全覆蓋。
本次通知指出,要完善基層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實現與上級醫院的遠程會診、診斷和培訓,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以省為單位,2023年遠程醫療服務覆蓋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25年基本實現全覆蓋,并推進向村級延伸覆蓋。
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中也提到:建立開放共享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和醫學檢驗等中心,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醫共體內部和醫共體間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
在縣級醫院的帶動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望再上一個臺階,有助分級診療推進的同事,也為器械市場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土壤。
03
基層器械采購需求升級
監管模式逐步完善
根據《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3291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9768 個,占比達到94%。
雖然數量可觀,但由于診療能力不足以及設備配置落后等因素影響,其市場潛力并非得到充分釋放。近年來,多項利好基層醫療的政策頻出,醫療器械領域新的藍海市場已經浮出水面。
去年10月,財政部發布《財政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下達2023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補助資金(第二批)預算的通知》。資金共計4.56億元,重點用于三大方面:
一是提升基本診療能力。支持鄉鎮衛生院配置和升級醫療設備,包括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DR(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
二是提升急診急救能力。支持鄉鎮衛生院配備院前及院內急救設備,包括除顫儀、心電監護儀、心肺復蘇儀等。
三是提升遠程醫療能力。支持鄉鎮衛生院配置遠程醫療服務相關設備,推動與上級醫院開展遠程會診、遠程檢查、互聯網復診等服務項目。
結合具體內容來看,此次財政補助的內容與最新發布的“三年行動”方向極為契合。對于基層醫療而言,人才困境需要長時間的定向培養以及激勵措施來解決。但在財政的助力下,基層的設備升級則相對快速。
近年來,基層醫療機構的設備訂單已經開始涌現,其中不乏涉及高端醫療設備的大額訂單。例如:2023年2月,西充縣人民醫院城南院區建設項目醫療設備購置項目中標結果公布,總成交金額達4.5億余元,采購清單包含超高端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超高端多排螺旋CT、3.0T磁共振成像系統等高端醫療設備。
此外,時隔五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內容再度迎來重要調整。對技術成熟、性能穩定、應用規范的設備,積極推動由甲類改為乙類或由乙類調出目錄。未來基層醫療機構在購置相應醫用設備時可免于繁復的審批程序,相關市場需求也將進一步釋放。
伴隨基層醫療邁入黃金發展期,監管力度也隨之升級。
本次通知中明確提出,要突出要加強行風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照《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每年開展一次自查自糾。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基層機構開展自查自糾情況進行抽查指導,三年內實現省級對地市、地市對縣區、縣區對機構全覆蓋。對違反九項準則的人員,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給予相應處理,情節嚴重的,其所在機構不能參加當年申報達到服務能力基本或者推薦標準的復核。
深入開展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落實《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要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明確專門科室或者人員負責醫保管理工作,每年及時開展醫保基金有關制度和政策培訓及基金使用情況自查,嚴格實名就醫和購藥管理。
2023年,結合醫保領域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整治工作,重點配合打擊“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據”等欺詐騙保情況。各地要將行風建設和醫保基金使用內部管理作為復核評價重要指標。
伴隨著三年行動方案公布,基層醫療發展將再度提速。對于藥械企業而言,新一輪下沉市場爭奪戰已然拉開了序幕。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