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類型:醫療器械 產品類型:有源 臨床科室:檢驗科管理類別:二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
(2016修訂版)
本指導原則旨在指導注冊申請人對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注冊申報資料的準備及撰寫,同時也為技術審評部門審評注冊申報資料提供參考。
本指導原則是對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的一般要求,申請人應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確定其中內容是否適用,若不適用,需具體闡述理由及相應的科學依據,并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對注冊申報資料的內容進行充實和細化。
本指導原則是供申請人和審查人員使用的指導文件,不涉及注冊審批等行政事項,亦不作為法規強制執行,如有能夠滿足法規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應提供詳細的研究資料和驗證資料。應在遵循相關法規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導原則。
本指導原則是在現行法規、標準體系及當前認知水平下制定的,隨著法規、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本指導原則相關內容也將適時進行調整。
一、適用范圍
本指導原則適用于《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第二類臨床檢驗分析儀器中涉及的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該產品管理類代號為6840。
本指導原則所涉及的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其定義采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數字成像自動識別)》(YY/T 0996—2015)中3.1的定義:“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對尿液樣本中有形成分進行自動識別并分析的設備。”
本指導原則適用于模擬顯微鏡形態學檢驗的操作制作流程,對尿液中有形成分的進樣方式、樣品處理、照片拍攝和電腦識別進行自動化處理的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本指導原則不適用于無自動計數和分析功能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采用氬激光和電阻抗方式檢測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流式全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二、技術審查要點
(一)產品名稱要求
《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無相關產品名稱的具體描述,依據行業標準,此類產品的正式名稱為“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由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主機和信息技術設備組成的產品建議采用系統的命名方式,例如:,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統。
在實際應用中常采用的產品名稱有: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統。
(二)產品的結構和組成
1.產品的結構和組成
1.1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液路模塊、光學模塊、機械模塊、電路控制模塊、分析處理軟件、顯示模塊和打印模塊。
1.2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統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主機(含液路模塊、光學模塊、機械模塊和電路控制模塊)、分析處理軟件、計算機主機、顯示器和打印機、干化學分析儀(若適用)。
2.組成單元結構/功能描述
2.1 液路模塊
樣本、清洗液、廢液等流動的通路。
2.2 光學模塊
2.2.1 流動式顯微成像模塊:高速攝像機/數碼照相機,用于對流動過程中的單層細胞進行高速拍攝照片。
2.2.2 靜止式顯微成像模塊:在傳統光學顯微鏡或相位差顯微鏡的目鏡位置連接攝像機/數碼照相機,用于對固定在載物臺上的、并按程序要求自動定位掃描位置的計數池/計數板中的有形成分進行定位拍攝。
2.3 機械模塊
用于對樣本進行編碼、混勻、定量吸樣、計數池/計數板進樣、倍比稀釋、沖洗和排樣的自動處理,根據產品不同可包含以上部分或全部步驟。
2.4 電路控制模塊
用于自動控制樣品的處理過程和載物臺的自動定位。
2.5 分析處理軟件
用于對圖像結果的分析(顯微鏡圖像分析和自動粒子識別分析)、處理、顯示、存儲、管理和打印。
2.6 顯示模塊
顯示顯微成像系統拍攝的照片,用于圖像結果的人工觀察、識別、判斷和統計。
2.7 打印模塊
用于尿液有形成分的圖片、分析結果和綜合圖文分析報告單的打印。
3.產品的種類劃分
3.1 按檢測技術和影像的拍攝方式劃分:流動型影像分析、靜止型影像分析。
3.2 按標本的染色情況劃分:染色式、非染色式和可選式。
3.3 按標本的離心情況劃分:使用離心標本、使用非離心標本。
3.4 按計數板方式劃分:使用不同規格的一次性有形成分計數板、使用單通道專用固定式流動計數板、使用多通道專用固定式流動計數板。
在注冊證、產品技術要求及說明書中應根據產品具體情況明確本注冊單元內各型號/規格產品的結構和組成。
4.實例
圖1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統 圖2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析儀
圖3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計數池 圖4 多通道流動式計數池
(三)產品工作原理/作用機理
1.工作原理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用于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團、細菌、寄生蟲、酵母菌、鱗狀上皮細胞、非鱗狀上皮細胞、結晶、透明管型、未分類管型、黏液絲和精子)進行自動鑒別或人工輔助鑒別,其鑒別結果用于對腎臟和尿路疾患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判斷。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采用模擬顯微鏡操作流程,將樣品的進樣方式、照片拍攝和粒子識別過程自動化。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采用的檢測技術和影像的拍攝方式主要分為:流動型影像分析技術和靜止型影像分析技術。
流動型影像分析技術:尿液中的各種有形成分在薄層鞘液的包裹下單層、獨立并盡量以與高速攝像鏡頭成適宜角度的最大成像平面通過流動池。高速攝像機/數字照相機對被高速頻閃光源照亮后的每個拍攝視野中流動的有形成分進行瞬間拍攝。計算機把數字化的圖片進行形態學特點增強,并與數據庫中的標準模板比對后進行自動鑒別或人工輔助鑒別。
靜止型影像分析技術:將尿液標本注入專用計數板(固定流動式板或一次性計數板),計數板固定在按程序要求自動定位掃描位置的載物臺上。與傳統光學顯微鏡或相差顯微鏡目鏡連接的攝像機/數字照相機在計數板不同的部位對經一定時間靜止沉淀后的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拍攝一定數量的數字影像圖片,與數據庫中的標準模板比對后進行自動鑒別或人工輔助鑒別。
2.作用機理
因該產品為非治療類醫療器械,故本指導原則不包含產品作用機理的內容。
(四)注冊單元劃分的原則和實例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設備的注冊單元按照《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第七十四條的要求“醫療器械注冊或者備案單元原則上以產品的技術原理、結構組成、性能指標和適用范圍為劃分依據”進行劃分,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技術原理
不同技術原理的產品應劃分為不同的注冊單元。如,采用流動型影像分析技術和靜止型影像分析技術的產品應劃分為兩個注冊單元。
2.結構組成
不同結構組成的產品應劃分為不同的注冊單元,劃分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1)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設備的結構不同,例如機械、光學、電氣等影響安全的結構存在差異;
(2)重要部件有較大差異,例如機械結構的差異、顯微鏡類型的差異和控制方式的差異。
3.適用范圍
產品適用范圍不同,應劃分為不同的注冊單元。
(五)產品適用的相關標準
下列標準可以應用于本文件。凡是注日期的標準,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標準,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表1 相關產品標準
GB/T 191—2008 | 《包裝儲運圖示標志》 |
GB 4793.1—2007 | 《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 4793.9—2013 | 《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 第9部分:實驗室用分析和其他目的自動和半自動設備的特殊要求》 |
GB/T 14710—2009 | 《醫用電器環境要求及試驗方法》 |
GB/T 18268.1—2010 | 《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的電設備 電磁兼容性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T 18268.26—2010 | 《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的電設備 電磁兼容性要求 第26部分:特殊要求 體外診斷(IVD)醫療設備》 |
YY 0648—2008 | 《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 第2-101部分:體外診斷(IVD)醫用設備的專用要求》 |
YY/T 0996—2015 |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數字成像自動識別)》 |
上述標準包括了產品技術要求中經常涉及到的通用標準和方法標準。有的注冊申請人還會根據產品的特點引用一些行業外的標準和一些較為特殊的標準。
產品引用標準的審查可以分兩步來進行。首先對引用標準的齊全性、適宜性和準確性來進行審查。此時,應注意標準編號、標準名稱是否完整規范,年代號是否有效。
其次是對引用標準的采納情況進行審查。即所引用的標準中適用的條款要求是否在產品技術要求中進行了實質性的條款引用。這種引用通常采用兩種方式:文字表述繁多、內容復雜的可以直接引用標準及其條文號;文字比較簡單的可以直接引述具體要求。
若有新版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發布實施,產品的性能指標要求應執行最新版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要求。
(六)產品的適用范圍/預期用途、禁忌癥
申報產品的性能參數和功能應能滿足產品適用范圍的要求,適用范圍應與臨床資料結論一致。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產品的適用范圍一般可限定于:設備設計用于自動化模擬顯微鏡操作技術流程,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進行自動影像分析鑒別,包括以下指標: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團、細菌、寄生蟲、酵母菌、鱗狀上皮細胞、非鱗狀上皮細胞、結晶、透明管型、未分類管型、黏液絲和精子。
禁忌癥:目前尚無研究資料或研究結果表明此產品的禁忌癥。
(七)產品的主要風險
1.產品的風險管理報告應符合《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YY/T 0316—2008)的有關要求,判斷與產品有關的危害,估計和評價相關風險,控制這些風險并監視控制的有效性。注冊申請人提供注冊產品的風險管理報告應扼要說明:
(1)在產品的研制階段,已對其有關可能的危害及產生的風險進行了估計和評價,并有針對性地實施了降低風險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措施。
(2)在產品性能測試中部分驗證了這些措施的有效性,達到了通用和相應專用標準的要求。
(3)對所有剩余風險進行了評價。
(4)全部達到可接受的水平。
(5)對產品的安全性的承諾。
2.風險管理報告的內容至少包括:
(1)產品的風險管理組織。
(2)產品的組成及適用范圍。
(3)風險報告編制的依據。
(4)產品與安全性有關的特征的判定。
申請人應按照《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YY/T 0316—2008)附錄C的34條提示,對照產品的實際情況作出針對性的簡明描述。
注意:產品如存在34條提示以外的可能影響安全性的特征,也應作出說明。
(5)對產品的可能危害、可預見事件序列和危害處境的判定。
注冊申請人應根據自身產品特點,根據YY/T 0316—2008附錄E、I的提示,對危害、可預見事件序列、危害處境及可導致的損害作出判定。
(6)風險可接受準則:降低風險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風險的可接受程度,是否有新的風險產生。
(7)風險控制的方案與實施、綜合剩余風險的可接受性評價及生產和生產后監視的相關方法,可參考YY/T 0316—2008的附錄F、G、J。
表2 產品主要初始危害因素
通用類別 | 初始事件和環境示例 |
不完整的要求 | 設計參數的不恰當規范:可觸及金屬部分、外殼等與帶電部分隔離/保護設計缺陷,導致電擊危險防護較低,可能對使用者造成電擊危害;設備插頭的插銷從內部電容器接收電荷過高;工作臺支撐件強度不足,設備面、角、邊粗糙,可能對使用者造成機械損傷;受潮防護能力不足,造成電擊危害;運動部件功能失效,造成機械危害;電磁兼容性不符合要求,導致設備自身不能正常工作或干擾其他設備的正常工作;管道漏液、堵塞和設備浸水,導致電擊危害。 性能參數不恰當規范:檢出限、重復性、符合率和穩定性差導致檢查結果錯誤。 光學模塊的光路失效:光源對位不準確、光源強度異常、光源表面易污濁、光源損毀和外界光源干擾,導致檢測結果異常。 機械模塊失效:無法進樣、吸樣量不準確、傳送錯誤、定位不準確,導致檢測結果異常。 與廢液處理相關的生物安全性問題。 服務中的要求不恰當規范:使用說明書未對設備正確使用的內容和執行方式、設備的維護、保養方式、方法、頻次進行說明,導致設備不能正常使用。 元器件、附件或組件功能失效:顯示故障、打印故障和配件錯誤,導致設備無法正常工作,安全性能出現隱患。 壽命的結束:設備/附件的使用壽命和貯藏壽命評估不準確導致設備/附件超期非正常使用、器件老化松動,致使穩定性等性能指標降低,安全性能出現隱患。 |
制造過程 | 制造過程更改的控制不充分:控制程序修改未經完整、充分驗證,導致設備性能參數指標和機械定位不符合標準要求。 制造過程的控制不充分:生產過程關鍵工序控制點未進行監測,導致部件或整機不合格。 供方的控制不充分:外購、外協件供方選擇不當,外購、外協件未進行有效進貨檢驗,導致不合格外購、外協件投入生產。 |
運輸和貯藏 | 不恰當的包裝:產品防護不當導致設備運輸過程中損壞。 不適當的環境條件:在超出設備規定的貯藏環境(溫度、濕度、大氣壓力)貯藏設備,導致設備不能正常工作。 |
環境因素 | 物理學的(如熱、壓力、時間):過熱/冷環境可能導致設備不能正常工作;未對使用環境的條件進行嚴格驗證,以致使用條件的不適應而導致檢查結果不準確。 電磁場(如對電磁干擾的敏感度):抗電磁干擾能力差,特定環境中設備工作不正常;A類設備在B類設備的環境中使用會對公共電網產生影響,干擾公共電網中其他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 不適當的能量供應:設備的供電電壓不穩定,導致設備不能正常工作或損壞、檢查結果不準確。 |
清潔、消毒和滅菌 | 未對沖洗、清潔過程進行確認或確認程序不規范。 沖洗程序執行不恰當:使用者未按要求對管路和計數池按要求的沖洗液、清潔液和程序進行沖洗,導致交叉污染;清洗液過期。 |
處置和廢棄 | 沒提供信息或提供信息不充分:未對設備的廢棄物(如一次性計數池、廢棄的管路)和廢液的處置進行提示性說明。 |
材料 | 管路和計數池的材料不易于沖洗、清潔或對清潔劑的防腐蝕性能不佳、攜帶污染率不符合要求。 |
人為因素 | 設計缺陷引發可能的使用錯誤。 易混淆的或缺少使用說明書:如缺少詳細的使用方法、缺少必要的技術參數、缺少必要的警告說明、缺少必要的電路圖和元器件清單、缺少運輸和貯存環境條件的限制;設備在故障狀態(如變壓器過載、斷開保護接地線、設備的元器件出現故障)下運行可產生危險警示不足;使用前未檢查設備工作狀態;操作說明過于復雜,不易懂;未說明如何正確維護、保養設備/附件。 沖洗、清潔程序不明確或不清晰。 設置、測量或其他信息的顯示不明確或不清晰,設置或測量參數未標示單位。 樣本的生化危害性,人員防護問題。 算法錯誤導致計數結果不準確。 控制與操作不對應,顯示信息與實際狀態不對應。 與已有的產品比較,樣式或布局有爭議:顯示參數與多數同類設備通用的顯示參數布局不相同,可能引起參數設置錯誤;比對用標準模板數據庫錯誤,可能引起自動鑒別結果不正確。 由缺乏技術的/未經培訓的人員使用:使用者/操作者未經培訓或培訓不足,不能正確使用和維護、保養設備。 |
失效模式 | 由于軟件程序失效無法使用。 |
表3 部分危害、可預見的事件序列、危害處境
和可發生的損害之間的關系
危害 | 可預見的事件序列 | 危害處境 | 損害 |
電磁能(電磁干擾) | 使用環境內其他設備對分析儀電磁干擾導致電氣設備非控制運動。 | 設備活動部件意 外運動。 | 設備機械損壞。 |
電能 | 出廠產品質量控制不嚴。 | 外殼漏電流超過標準要求; 絕緣失效。 | 使用者電擊損傷、死亡。 |
機械力傷害 | 運動部件控制功能失效。 | 機械部分不受控運動。 | 設備機械損壞。 |
功能的喪失或損壞 | 機械部件長期使用的磨損; 進樣量不準確; 光路失效; 機械控制電路失效; 液路故障。 | 樣品處理功能失效; 載物臺定位功能失效或定位不準確; 光源對位不準確、光源強度異常、光源表面污濁、光源損毀、外界光源干擾; 無法進樣、吸樣量不準確; 管道堵塞和漏液致使儀器內部進液。 | 設備無法正常使用; 檢查結果不準確; 檢查結果異常; 使用者電擊損傷、死亡。 |
操作(控制器誤動作) | 樣品處理程序混亂; 誤觸載物臺定位功能鍵。 | 樣品無效處理; 拍攝錯誤位置的照片。 | 檢查結果不準確。 |
不完整的使用說明書 | 使用說明書未對部件/附件使用作出詳細說明; 使用說明書未對部件/附件安裝作出詳細說明; 使用說明書未對沖洗、清潔程序作出詳細說明; 錯誤的附件安裝說明; 使用說明書未對樣品處理程序作出詳細說明; 說明書對產品性能特征、適用范圍、使用限制等描述不規范、不完整。 | 產品的非預期或超范圍使用; 錯誤操作、不正確的鑒別結果; 附件(如一次性計數池、管路)安裝不正確,松動、不能正確實現預期的功能、管路部件斷裂導致漏液。 | 導致治療方案錯誤; 檢查結果出現偏差,嚴重時延誤治療; 產品壽命降低,嚴重時導致使用者受到電氣傷害。 |
不清楚的標識 | 生物危害標識信息不完整、粘貼位置不恰當,不能永久貼牢和清楚易認。 | 使用者無生物危害提示; 廢液無效處理。 | 使用者人身傷害; 環境污染。 |
表2、表3依據YY/T 0316—2008的附錄E 提示性列舉了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可能存在危害的初始事件和環境,示例性地給出了危害、可預見的事件序列、危害處境和可發生的損害之間的關系,給審查人員予以提示、參考。
由于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的原理、功能和結構的差異,本章給出的風險要素及其示例是常見的而不是全部的。上述部分只是風險管理過程的組成部分,不是風險管理的全部。注冊申請人應按照YY/T 0316—2008中規定的過程和方法,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建立、形成文件和保持一個持續的過程,用以判定與醫療器械有關的危害、估計和評價相關的風險、控制這些風險并監視上述控制的有效性,以充分保證產品的安全和有效。
(八)產品技術要求應包括的主要性能指標
產品性能指標的審查是產品技術要求審查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產品已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但不同的產品其參數由于設計要求不同會有所區別。因此,本指導原則依據行業標準和產品結構特點列舉了此類產品可能涉及的重要性能參數,注冊申請人在符合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可根據自身產品的技術特點制定適用的性能指標的具體要求。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產品的主要性能指標可以分解為功能性指標、安全指標和質量控制相關指標。
1.工作條件
1.1 正常工作環境條件(包括環境溫度、相對濕度、大氣壓力)。
1.2 網電源供電設備的電源電壓(或電源電壓適用范圍)、頻率、電壓波動。
1.3 海拔高度(應注意與大氣壓力的相關性)。
1.4 額定污染等級。
1.5 室內外使用條件限制。
2.質量控制指標
2.1 外觀
分析儀外觀應符合下列要求:
(1)分析儀外觀整齊、清潔,表面涂、鍍層無明顯剝落、擦傷及污穢;
(2)銘牌及標志應清楚;
(3)分析儀運動部件應平穩,不應卡住、突跳及顯著空回。
2.2 性能要求
2.2.1 檢出限
分析儀應能檢出濃度水平為5個/μL的紅細胞、白細胞樣本。
2.2.2 重復性
分析儀計數結果的變異系數(CV,%)應符合YY/T 0996—2015中表1的要求。
2.2.3 單項結果與鏡檢結果的符合率
分析儀至少能自動識別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其單項結果與鏡檢結果的符合率應符合YY/T 0996—2015中表2的要求。
2.2.4 假陰性率
分析儀檢測結果的假陰性率應不大于3%。
2.2.5 穩定性
分析儀開機8小時內,細胞計數結果的變異系數(CV)應不大于15%。
2.2.6 攜帶污染率
分析儀對細胞的攜帶污染率應不大于0.05%。
2.2.7 檢測速度(若適用)
2.2.7.1 單個樣品檢測時間
單個樣品檢測時間采用秒表計時法,檢測時間應符合產品技術要求的要求。
注:對采用自動計數的產品應包含樣品的處理、照片拍攝、鑒別計數和報告(若適用)的全過程。
2.2.7.2 每小時連續檢測樣品個數
按2.2.7.1的方法測量產品每小時連續測量樣品個數,應符合產品技術要求的要求,其中單個樣品的過程應符合2.2.7.1注的要求。
2.2.8 分辨率(若適用)
圖像系統的分辨率應符合產品技術要求的要求。
2.2.9 管路要求(若適用)
液路系統正常工作應不泄漏。
3.分析儀基本功能指標(若適用)
分析儀基本功能要求應與產品自身的技術特點一致,并應在使用說明書中明確說明相關功能。
由于各產品的技術特點無相關性,以下要求僅供審評人員和產品技術要求編制人員參考。
注:以下功能應根據產品自身特點進行確認。
(1)分析儀具有的樣品處理功能(如:自動編碼/識別、混勻、定量吸樣、計數池/計數板進樣、倍比稀釋、抽取上清液、沉淀、沖洗、排樣的自動處理功能,根據產品不同可包含以上部分或全部功能)應能正常工作;
(2)自動控制顯微鏡載物臺應能自動進行高/低倍影像的轉換、自動回位、自動對焦、自動掃描、自動調節顯微鏡亮度和自動定位。
(3)軟件具有定義自動審核標準的功能。
(4)軟件具有患者資料輸入、編輯、查詢和存檔的功能。
(5)軟件具有圖像處理、有形成分初步自動識別及分類、計數和基本統計功能。
(6)軟件具有結果編輯、存檔、查詢、導入或輸出、重新審核或重新分類、保存、自動生成格式化報告的功能。
(7)軟件具有對報告編輯、存儲、查詢、回顧性瀏覽、分析和打印的功能。
(8)軟件具有可接收聯機的干化學分析儀的檢查結果并形成包括干化學測定結果、比重/顏色/濁度測定結果和有形成分分析結果在內的完整的尿液分析常規報告。
(9)結果單位應為國際單位,軟件具有對人工輔助鑒別輸入的數據自動換算成“個/μL”為單位的定量計數結果的功能。
(10)軟件具有連接LIS或HIS系統的功能。
(11)主機斷電后應能存儲、記憶測試數據。
4.安全指標
4.1 環境試驗
環境試驗應按GB/T 14710—2009的規定明確所屬氣候環境試驗組別和機械環境試驗組別,并建議在產品技術要求中按GB/T 14710—2009中表A.1的形式列出設備環境試驗時的具體要求。
4.2 安全要求
4.2.1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的安全要求應符合GB 4793.1—2007、GB 4793.9—2013、YY 0648—2008標準要求。
4.2.2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系統中的計算機、處理器應符合GB 4793.1—2007標準要求或同等要求。(注:見GB 4793.1—2007中1.1.3)
4.3 電磁兼容性
4.3.1 主機應符合GB/T 18268.1—2010和GB/T 8268.26—2010中規定的要求。
應根據產品特征和使用環境按GB 4824—2013進行分組和分類。
4.3.2 用于評定抗擾度試驗結果的性能和功能要求
建議按預期設定參數運行的檢測功能、各按鍵操作功能和顯示功能的降低或喪失作為性能判據的判定依據。
4.3.3 與設備配套使用的信息技術設備(簡稱ITE)
4.3.3.1 與設備配套使用的ITE屬于設備組成部分時,ITE應與設備同時進行電磁兼容性試驗并應符合GB/T 18268.1—2010和GB/T 18268.26—2010的要求;
4.3.3.2 與設備配套使用的ITE不屬于設備組成部分且ITE能提供符合相應的信息技術設備的電磁兼容性標準的證明材料時,ITE不需進行額外的試驗;同時,進行電磁兼容性試驗時,設備應在ITE控制下按5.4要求的工作模式工作。否則ITE應與設備同時進行電磁兼容性試驗并應符合GB/T 18268.1—2010和GB/T 18268.26—2010的要求。
4.3.4 工作模式
電磁兼容性試驗中采用的工作模式應至少包括準備—測試—清洗的全過程循環。
4.3.5 性能判據
應在產品技術要求中規定抗擾度試驗中要求的工作模式的性能判據。性能判據應至少符合GB/T 18268.1表1~表3中的性能判據要求。
(九)同一注冊單元內注冊檢驗代表產品確定原則和實例
同一注冊單元中典型產品的確定原則:
1.典型產品應是同一注冊單元內能夠代表本單元內其他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產品。
2.建議考慮功能最齊全、結構最復雜、風險最高的產品。
3.注冊單元內各種產品的主要結構及組成、性能指標不能被某一產品全部涵蓋時,則應選擇涵蓋結構及組成、性能指標最多的產品作為典型產品,同時還應考慮其他產品中未被典型產品所涵蓋的性能指標,并應對差異部分及由差異部分引起的其他相關安全性和有效性變化的部分進行注冊補充檢測。
如某注冊申請人申報的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的產品類型既包括一體化設備,又包括與信息技術設備組成的系統,且其兩種型號產品的主要性能指標一致,可作為同一注冊單元,但設計為醫用電氣系統的產品應作為典型產品。
由于影響電磁兼容性試驗結果的不確定因素較多,電磁兼容性試驗中的典型產品應根據產品的實際設計情況進行確認。
(十)產品生產制造相關要求
1.應當明確產品生產工藝過程
工藝過程可采用流程圖的形式,并說明其每道工序的操作說明及接收和放行標準,同時對過程控制要點進行詳細說明,應重點關注光學部件和尿液有形成分計數池的生產工藝控制流程。
2.生產場地
應詳細說明產品生產場地地址、生產工藝布局、生產環境要求及周邊情況。有多個研制、生產場地,應當概述每個研制、生產場地的實際情況。
(十一)產品的臨床評價細化要求
1.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未列入《關于發布免于進行臨床試驗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目錄的通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4年第12號)中,不可豁免臨床試驗,審評時應要求注冊申請人依據《關于發布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5年第14號)提交臨床評價資料。
若是通過同品種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或臨床使用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評價,需按《關于發布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2015年第14號)要求,提供相關能證明該醫療器械安全、有效的資料。
需進行臨床試驗的,應當按照《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規定》的要求開展,注冊申請人在注冊申報時,應當提交臨床試驗方案和臨床試驗報告。
2.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注冊臨床試驗關注點
2.1 臨床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與試驗方案要求一致。在主要內容中,應重點描述設計方案的要求,包括:方案修改情況(若有),受試對象及樣本量,對照產品工作原理,與人工顯微鏡鏡檢結果進行對照、隨機分組方法,觀察指標、有效性及安全性判定標準,數據管理及統計分析方法等。
2.2 受試樣本的選擇:各檢測指標的低濃度溶液到高濃度溶液的樣本量應均勻。
2.3 臨床試驗方案中應關注產品檢測結果與人工鏡檢結果的準確性比對。
2.4 評價方法
2.4.1 有效性考察:由檢驗科醫生判斷是否達到臨床方案預期的效果。
2.4.2 安全性考察:是否會由于電氣安全防護功能失效造成傷害,或產生其他不良事件。
2.4.3 產品適用性考察:產品是否操作方便,檢測過程中產品(如液路系統、機械系統、光學系統、軟件功能等)是否出現故障及可能產生的其他問題。
2.5 臨床試驗方案中病例數目建議按《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數字成像自動識別)》(YY/T 0996—2015)中5.5要求制定。
2.6 臨床效果的評價指標建議至少包含:假陰性率、單項結果與鏡檢結果的符合率,建議評價指標中包含的臨床驗證項目至少包含:紅細胞、白細胞、管型、上皮細胞。
(十二)產品的不良事件歷史記錄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提供的信息,從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4日,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器可疑不良事件報告161例(不含試紙、試條、試液、稀釋液、家用早孕檢查器械等相關報告),其中可能給患者或使用者帶來傷害的不良事件占總不良事件事例的42%。具體事件和原因分析見下表。
表4 不良反應事件及原因分析一覽表
事件序列 | 故障原因 | 危害處境 | 損害 | 例數(例) |
電氣安全 | 漏電、雷電擊中損毀。 | 漏電流超過標準要求、絕緣失效 | 使用者電擊損傷。 | 2 |
光學系統 | 光源對位不準確、光源強度異常、光源表面污濁、光源損毀、外界光源干擾、光耦合錯誤、計數池污染、不明故障。 | 光路失效 | 檢測結果異常或無法檢測。 | 59 |
液路系統 | 管道漏液、管道堵塞、儀器浸水。 | 漏液和進液 | 存在電氣安全隱患。 | 6 |
電路控制系統 | 無法進樣、吸樣量不準確、試條或試紙無法推進、傳送錯誤。 | 電路控制系統失效 | 檢測結果異常、無法正常工作、存在電氣安全隱患。 | 23 |
器件故障 | 無法開機、產品老化、器件松動、顯示故障、打印故障、配件錯誤、排污泵損壞和原因不明的器械故障。 | 相關功能失效 | 無法正常工作、存在電氣安全隱患。 | 56 |
軟件 | 軟件錯誤。 | 功能失效 | 無法正常工作。 | 14 |
機械強度 | 外罩玻璃裂開 | 防護失效 | 存在安全隱患 | 1 |
(十三)產品說明書和標簽要求
1.產品說明書
產品說明書和標簽應當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GB 4793.1—2007、GB 4793.9—2013、YY 0648—2008、YY/T 0996—2015和 GB/T 18268.26—2010的規定。
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的內容應當真實、完整、準確、科學,并與產品特性相一致。醫療器械標簽的內容應當與說明書有關內容相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文字內容必須使用中文,可以附加其他文種。中文的使用應當符合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規范。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的文字、符號、圖形、表格、數字、照片、圖片等應當準確、清晰、規范。
1.1 說明書的內容
產品說明書內容一般應包括《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中第十條規定的內容。
技術規范內容一般包括概述、組成、原理、技術參數、規格型號、圖示標記說明、系統配置、外形圖、結構圖、控制面板圖,必要的電氣原理圖及表等。
1.2 產品說明書審查一般關注點
1.2.1 產品名稱、型號、規格、主要結構、性能與組成應與產品技術要求內容一致;產品的適用范圍應與注冊申請表、產品技術要求及臨床試驗資料(若有)一致。
1.2.2 生產企業名稱、注冊地址、生產地址、聯系方式及售后服務單位應真實并與“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一致;“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編號、醫療器械注冊證編號、產品技術要求編號位置應預留。
1.3 產品說明書審查重點關注點
1.3.1 工作條件限制
應提醒注意由于電氣安裝不合適而造成的危險;
保護接地說明;
通風要求;
地面承載要求;
主要重部件各自的重量;
定位和安放說明,包括通風以及安全和有效的操作人員維護所要求的空間;
該設備與其他設備間潛在的電磁干擾或其他干擾的相關信息,以及有關避免這些干擾的建議。
1.3.2 產品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審查產品的適用范圍和主要功能結構是否明確;
所有配件、附件的名稱和型號是否準確、完整。
1.3.3 產品的性能指標
審查產品性能指標是否被產品技術要求所涵蓋;
主要性能及參數是否準確、完整。
1.3.4 安裝及調試
審查產品安裝及調試的負責方是否明確(即是否上門安裝調試);
需要用戶自行安裝部分(如可拆卸配件)的安裝、調試方法及其注意事項是否明確;
長期停用后的使用前檢查和檢修程序是否準確、合理;
熔斷器及其他可更換部件和附件的更換方法。
1.3.5 可靠工作所需必要內容的說明
審查使用前的檢查和準備程序是否詳細、準確;
運行過程中的操作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項;
對操作者的培訓要求等。
1.3.6 保養及維護
審查是否明確了日常保養及維護的方法和周期;
設備的保養和維護方法,特別是光學系統的預防性檢查和保養的方法與周期。適用時,使用說明書應特別給出計數池,特別是一次性計數池選用和使用的詳細方法。
1.3.7 安全注意事項
審查是否明確異常情況下的緊急處理措施;
特殊情況下(停電、意外移動等)的注意事項;
可能出現的誤操作及誤操作可能造成的傷害;
如使用其他配件或材料會降低最低安全性、有效性,對被認可的附件、可更換的部件和材料加以說明;
安全使用期限;與主機安全使用期限不一致的配件的使用期限;
處理潛在的傳染性物質(人體樣本或試劑)的程序和方法。
1.3.8 對設備所用的圖形、符號、縮寫等內容的解釋,如:所有的電擊防護分類、警告性說明和警告性符號的解釋,特別是操作及控制部件附近特殊符號的說明。
1.3.9 故障的分析與排除
審查可能出現的故障及對故障原因的分析,特別是使用中如果發生異常聲響、操作失靈等故障情況;
明確需要生產單位排除的故障和使用者排除的故障;
需要使用者排除的故障的排除方法等。
1.3.10 說明書的特殊要求
1.3.10.1 使用說明書中應詳細說明留取樣品的程序,應至少包括收集尿液的容器、尿量、收集方法、時間和標本種類、留取標本前的準備工作的特殊要求。
1.3.10.2 說明書中應詳細說明產品對樣品處理的要求。例如,標本量、沉渣量、是否需要離心、離心過程需要的離心速度、離心力、時間、試管種類、玻片規格等。
1.3.10.3 說明書中應詳細描述產品的顯微鏡操作模擬流程。
2.標簽、標記和提供信息的符號
2.1 參照標準GB/T 191進行審查,說明書上應有相關標志的圖示說明。
2.2 產品的標簽和外部標記中涉及安全使用的部分應符合GB 4793.1—2007、GB 4793.9—2013和YY 0648—2008的要求。
(十四)產品的研究要求
1.產品性能研究
應當提供產品性能研究資料以及產品技術要求的研究和編制說明,包括功能性、安全性指標以及與質量控制相關的其他指標的確定依據,所采用的標準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論基礎。
2.產品有效期和包裝研究
(1)有效期的確定:應當提供產品有效期的驗證報告。
(2)應當提供計數池等有限次使用部件的使用次數驗證資料。
(3)包裝及包裝完整性:在宣稱的有效期內以及運輸儲存條件下,保持包裝完整性的依據。
3.軟件研究
參見《醫療器械軟件注冊申報資料指導原則》的相關要求。
三、審查關注點
(一)審查產品名稱時應注意產品名稱中不應包含產品型號、規格,如:XXXX型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二)審查產品技術要求時應注意性能指標和檢驗方法是否執行了GB 4793.1—2007、GB 4793.9—2013、YY 0648—2008、YY/T 0996—2015、GB/T 18268.1—2010和GB/T 18268.26 的要求,是否引用了適用的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
(三)說明書中產品的適用范圍是否明確,與臨床試驗結果是否相符;必須告知用戶的信息和注意事項是否準確、完整,外部標識是否符合相關的要求。
(四)注冊單元的劃分。
(五)產品的主要風險是否列出,并通過風險控制措施使產品的安全性在合理可接受的程度之內。
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注冊技術審查
指導原則修訂說明
由于《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修訂并重新發布,相應的配套行政法規或規章也進行了修訂,本產品適用的行業標準已經實施,本指導原則據此也做了相應的修訂。
一、指導原則編寫的目的和原則
(一)本指導原則編寫的目的是用于指導和規范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注冊申報過程中審查人員對注冊材料的技術審評。
(二)本指導原則旨在讓初次接觸該類產品的注冊審查人員對產品原理、結構、主要性能、適用范圍等各個方面有個基本了解,同時讓技術審查人員在產品注冊技術審評時把握基本的要求和尺度,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有效。
(三)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在臨床使用中用于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團、細菌、寄生蟲、酵母菌、鱗狀上皮細胞、非鱗狀上皮細胞、結晶、透明管型、未分類管型、黏液絲和精子)進行自動鑒別或人工輔助鑒別。
二、指導原則編寫和修訂的依據
(一)《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50號)
(二)《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號)
(三)《關于發布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5年第14號)
(四)《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
(五)《關于發布醫療器械產品技術要求編寫指導原則的通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4年第9號)
(六)《關于發布免于進行臨床試驗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目錄的通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4年第12號)
(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布的其他規范性文件
(八)相關標準
三、指導原則中部分具體內容的修訂說明
(一)指導原則中產品命名的修訂說明
分類目錄中無此類產品的統一命名,但在《關于發布免于進行臨床試驗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目錄的通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4年第12號)中該產品名稱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且豁免臨床試驗僅適用于非自動檢測/非自動判讀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為了與豁免臨床試驗的非自動檢測/非自動判讀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加以區別,因此將原“尿沉渣分析儀”更改為“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同時,由于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非自動檢測/非自動判讀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在行業標準和臨床試驗豁免規范性文件中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指導原則修訂為對自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的規范要求,非自動檢測/非自動判讀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可參照適用條款要求進行審查。
(二)部分重新修訂、新發布的適用標準和規范性文件更新和增加說明
為保持技術指導原則與現行標準的適應性和一致性,產品的主要性能指標主要參考了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臨床尿液類分析設備的行業標準,并依據新發布的行業標準《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數字成像自動識別)》(YY/T 0996—2015)對相關技術參數給出了具體的檢驗判定值。
產品的主要性能指標中較全面地給出了此類產品質量控制需要考慮的技術要求的各個方面,有些需要參照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有些則需要依據生產企業的產品組成結構和技術功能進行確認。
產品的電氣安全要求依據已發布并實施的GB 4793.9—2013、GB/T 18268.1和GB/T 18268.26進行修行,并增加了電磁兼容性的細節要求。
以上標準如有修訂,或出版與此類產品相關的新標準,應按照新標準的要求執行。
(三)產品的臨床要求依據《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進行修訂。
(四)依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提供的產品不良事件歷史記錄信息更新了產品的不良事件歷史記錄。
(五)依據新頒布的《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和新發布實施的相關適用標準更新了產品說明書、標簽和包裝標識的要求。
(六)依據《醫療器械注冊技術指導原則編寫格式要求》對格式、部分文字和技術內容進行了完善和編輯處理。
(七)依據國家新發布的法律法規文件修訂了文中的表述,例如,將“注冊登記表”修改為“注冊證”,將“預期用途”修改為“適用范圍”等。
四、指導原則修訂程序說明
本指導原則在修訂過程中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組織召開本地生產企業意見征求會議。
(二)函告異地生產企業征求對原稿意見。
(三)擬定修訂草稿。
(四)對異地生產企業和相關省局進行現場調研。
(五)函告各省局、審評中心和醫療器械檢驗中心征求意見。
(六)對已征求意見進行匯總和分析采納。
(七)完成修訂稿。
五、指導原則修訂人員
本指導原則由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重慶醫療器械質量檢驗中心共同修訂。在修訂過程中,征求了有關檢測機構、臨床醫療機構及國內部分生產企業的意見,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資源,盡量確保指導原則的準確、全面、實用。